图为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调度指挥大厅。陈继伟 摄
初秋时节,天山南北车轮滚滚、一派繁忙:新丰收的粮食、棉田里打包的籽棉、煤矿深处运出的“乌金”等在货运枢纽中转集结、快发快运;“钢铁驼队”满载集装箱从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口岸开往中亚、欧洲……
货发量从1958年234万吨,到2024年2.37亿吨;单日装车数从2012年3000车,到现在1.2万车。这片广袤土地上,铁路网越织越密,货运量屡创新高,背后是怎样的运输组织体系,保障着万千列车安全、有序、高效运行?9月11日上午,记者一行走进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调度所一探究竟。
推开调度指挥大厅大门,1000多平方米的大厅里,电话声、指令声此起彼伏,90多个调度台全天候运转,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字排开的数百块电脑屏幕——屏幕上,列车运行图、实时位置不断跳动,新疆铁路的运输脉络一目了然。
“西部计划调度台”前,调度员丁燕飞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目光在4块屏幕间不停切换。10时整,“CTC系统控制台”突然弹出一条提示:一趟煤炭货物列车已在乌北至将军庙铁路准东北站天环线装车点完成装车,正缓缓驶向将军庙站。他立刻抓起电话,声音清晰有力:“82684次注意,10时10分到将军庙站后换挂机车,12时准时发车,沿淖毛湖方向开往兰州骆驼巷站。”
两小时后,4942吨疆煤顺利启程,运往兰州。丁燕飞指着屏幕上纵横交错的线条说:“乌将铁路2012年通车时,日均开行列车才10多列,现在每天能跑92列。列车要安全高效跑起来,全靠这些‘蜘蛛网’一样的运行图,每天开多少列,每趟车几点走、往哪去、在哪接,都得我们提前‘排兵布阵’。”
“要是放在以前,‘排兵布阵’可没这么容易。”调度所党委书记孟庆义指着屏幕上自动生成的运行图回忆,1992年他刚参加工作时,调度员全靠铅笔、尺子手工画图,“列车要是偏离计划线,就得用橡皮擦掉重画,有时候一天要擦改几十次。现在车流密了,技术也升级了,工作效率提高一大截。”
沿着大厅往前走,“北部计划调度台”的大屏上,400多公里外阿拉山口国境站的场景实时呈现。此刻在阿拉山口国境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调度员面前的“小屏”正与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调度所的“大屏”实时联动,数据、指令无缝传递,形成跨越空间的“协同作战网”。
当日18时,突发情况出现:从哈萨克斯坦开来的返程中欧班列集中抵达阿拉山口国境站,原本的固定车次已无法满足开行计划。调度所内,调度员郑勇紧盯着屏幕,结合车流、口岸作业能力精准预判后,果断下达指令:“临时加开一趟中欧班列,优先保障回程货物运输。”
次日10时,75092次中欧班列满载豌豆等货物朝济南董家镇站方向开去。“中欧班列刚通行时,一年通行17列;现在每天通行中欧班列21列、最高达30列。”阿拉山口国境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主任程思霖说,口岸运输需求越来越大,正是靠着与调度所“大屏连小屏”的密切联动,才能实现高效运转,让“钢铁驼队”跑得更稳更快。
新疆铁路运营里程已超9000公里,点多线长、沿线多戈壁荒漠,现场作业管控十分重要。
走进调度所楼上的安全管控中心,一面墙大小的监控屏幕上,全局集团公司管内的货运站、编组场、线路维修点等场所的画面和现场作业情况都能清晰看到。
“以前是‘人盯人’‘吹哨喊’,现在有了‘千里眼’,列车检修、线路施工、货运装载等都能实时监控。”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安全管控中心数据管控室主任常文斌指着云端监控平台介绍道。
更让人安心的是,全局集团公司180个无人车站的安全,也被这张“智慧网”牢牢罩住。“安全监控员通过CTC报警系统,能实时掌握调度所的行车组织情况,一旦有异常立刻预警。”常文斌说,现在安全网络还延伸到了站段,现场作业违章率大幅下降。
从局集团公司的调度所到基层站段的操作台,从运输调度的精准指挥到安全生产的智能管控,如今,大屏小屏一张网,新疆铁路正不断刷新运输效率,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能。